高温真的会“热死人” 泉州市已出现数例热射病患者

2015-07-27


不是开玩笑 高温真会“热死人”


夏日炎炎,人们总说“热死人了”,有时候,这并非一句玩笑话,导致类似悲剧发生的罪魁祸首便是热射病。热射病虽然名声不大,但杀伤力巨大。什么是热射病?热射病有哪些症状?患病重点人群应该怎样加强防范?记者采访了医学专家。


病例 烈日下劳动7小时 工人患上热射病


前不久,53岁的锅炉工人郭某某在高温车间中被发现人事不省,并伴有高热、呕吐,被送往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抢救治疗时,体温高达39℃,多项生化指标严重异常,检查后被诊断为“热射病”。经抢救1周后,郭某某被转到普通病房治疗,1个月后康复出院。据了解,去年因热射病送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患者五六例,今年入夏两个月已经出现2例。据泉州市第一医院急诊科副主任陈平磊医生介绍,不久前他也接诊一例热射病病例,病人为65岁男性,从事花圃工作,发病前有7小时的户外劳动,送到急诊科时,已经出现昏迷、高热症状,体温达41℃。这个病人就是典型的重症中暑,医学上称为热射病。同时出现了肺炎,以及心脏、肝脏和肾脏等多脏器的功能衰竭,后来转入重症监护病房,治疗一个多星期后才好转出院。


哪种天气易发?

高温高湿天气 以及闷热环境


福医大附属二院重症医学科刘玉琪主任医师表示,热射病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同时伴有高湿的天气。需要注意的是,闷热也可能患热射病。热射病不仅是在太阳底下暴晒出来的,在闷热的环境里也有可能患上热射病,尤其是体质虚弱或患有基础性疾病的中老年人,其自身体温调节功能差些,更易引发。


哪种人群易发?

长期暴晒干重活者 老人孕妇儿童易发



热射病容易发病的人群包括老人、孕妇、儿童、心血管病、感染性疾病、糖尿病、营养不良、减肥、户外活动者及长时间在太阳暴晒下重体力劳动者(如清洁工、建筑工人、军训官兵等)、运动员等。热射病虽然发病率不高,但严重的情况下可以致人死亡。热射病在急诊科与ICU并不少见,每年都会遇见几例,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死亡率会高达50%-70%;对于50岁以上患者,死亡率甚至会达到80%。


如何预防?

关键在于补水和降温如何预防热射病呢?


陈平磊表示,最基础的预防是平时要加强身体锻炼,肥胖人群要减肥,因为运动锻炼能增加人体对热的耐受力和抵抗力。夏季要保持室内通风,保持室温。高温天气要避免阳光暴晒,特别是体质较弱的市民,最好不要在每天10点至16点出门,高温下尽量避免高强度的劳动。同时常备一些防暑降温的药物,例如藿香正气水、清凉油、十滴水等。平时应多喝水,流汗时可适当补充一些盐水,弥补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保持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同时注意饮食清淡,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少吃油腻的食物。一旦发现身边有人中暑晕厥,应迅速离开高温环境,及时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环境,把患者的衣服解开,促进降温。如果病人没有昏迷,可以让其喝些淡盐水,如已经出现昏迷,无法自主进水,切勿强制灌水,以免出现其他意外。在做这些简易施救的过程中,要及时送医。



什么是热射病?


福医大附属二院重症医学科刘玉琪主任医师介绍,中暑常发生在高温、湿度较大和无风的环境中,是以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为特征的疾病。热射病是中暑中最为严重的类型,病人会出现高热、头痛、脑、肝、肾、心等重要脏器的改变,甚至低血压、心律失常、身体抽搐、意识不清。根据发病时患者所处的状态和发病机制,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劳力性和非劳力性热射病。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内源性产热过多,多在高温、湿度大和无风天气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体育运动时发病,患者多为身体健康的年轻人。在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数小时后发病,病死率较高。非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散热减少,多见于居住拥挤和通风不良的城市老年体衰居民,其他高危人群包括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慢性酒精中毒及偏瘫或截瘫患者。约5%病例发生急性肾衰竭,常在发病后24小时左右死亡。


(来源:泉州网、网络综合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